作为近年来投融资极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精准医疗、基因测序企业在2015年备受热捧。在去年一年,包括23魔方、观世健康、基因惠康、一脉基因、壹基因、燃石医学等一批公司集中拿到融资。然而,精准治疗仍然存在大量的基础系统性问题没有解决,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及生产政策环境、产业链配套仍然不够成熟。
资本寒冬冷思考
精准医疗领域投资技术、政策风险高,周期相对较长,对投资的专业性要求极高,2016年以来资本市场开始趋于谨慎。自2015年下半年至今,随着二级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IPO的暂停和重启以及互联网行业激进的新玩法拖累投资机构资产负债表,一级市场开始进入寒冬期,部分创业者感到融资困难,投资者也不无困惑。
资本寒冬对精准医疗一级市场投资的影响无疑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在近日举行的横琴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东方证券首席医药研究员季序我指出,2016年前三季度投资额已经超过去年的总和,但投资案例数量同比减少了22.8%,同时单个案例的投资规模同比上升30%。“投融资市场风格正在偏向成熟、更有把握的项目,且投资者对风险的警惕和厌恶有所上升;基因测序在临床应用层面客观上还存在一些障碍,包括数据解读和分析、基因组测序Panels选择等。”
精准医疗作为新兴行业,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仪器提供商、中游提供基因测序的服务商、下游的生物信息分析公司,以及终端消费群体。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消费占GDP的半壁江山,服务业产值明显提升,无疑将进一步推升基因测序大健康行业的市场增量。近期二级市场贝瑞和康借壳天兴仪表实现A股上市,为资本寒冬之下基因测序和精准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吹来了丝丝暖风。
相比之下,受限于IPO发行节奏控制,华大基因目前仍处在漫长的排队阶段,但该公司首席市场官赵立见对精准医疗的未来前景仍然十分乐观,他指出,2016年国内肿瘤二代测序市场容量大概8亿~10亿元,6家主要公司市场份额约占肿瘤二代测序市场约78%。“预计未来5年ctDNA液体活检技术的市场容量最低为60亿元。其中,随着技术的蓬勃发展,免疫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仍将给基因测序精准医疗行业带来更多机会。”
从2015年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计划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到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精准医学研究”列为2016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再到精准医疗规划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虽然政策利好不断,但围绕基因测序、PCR、基因芯片、液体活检、细胞免疫治疗、抗体药物等精准医学细分领域的项目布局达到一定热度后,在趋势不明朗、医疗技术未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资本趋于理性是必然的。
创新仍为主旋律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生了两个前所未有的转变:一是由资本输入国变成资本输出国;二是由“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伴随这一积极变化,引领性的投资者已经开始面向未来的新布局,投资热点从“在中国投资”转化为“为中国投资”,显然,在不同时段,选择什么样的行业、方式和进退时机,是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融通资本董事总经理贲金峰认为,基因测序、精准医疗行业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这也是早期投资最为关注的壁垒,且很多运营模式不能简单同O2O、互联网进行对照迁移。“医疗行业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强调监管,中国整个医疗监管体系是怎样的,技术怎样更好地体现创新,新的医疗技术如何较快地走向临床,并在支付端能够得到医保等政策的支撑,这些问题需要全行业共同面对。”
运营模式只是润滑剂,是让创新技术得到顺利实现的手段。赵立见进一步分析表示,近几年资本界关注到生命科学和基因组学,因为此前该领域仍然处在科学积累的早期阶段,时至今日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才能引发行业爆发。“以创新技术为驱动,在政策监管保驾护航之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信息技术、移动网络等与生物医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正在使中国医药领域逐渐大数据化。联想之星资深投资顾问沈强坦言,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投资热潮在向技术迁移,这是中国医药产业投资的典型利好。“基因检测和精准医疗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和国际水平相差不大,差距在基础研究方面。然而,世界的一些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实用,需要很长时间,而在中国通过仿创结合可能会发展得更快,这是投资中国医药的一大优势。”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