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热闹的互联网健康产业中,处于上游的可穿戴设备产业所聚集的人气,一点也不亚于下游的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和健身机构等远程服务商。企业、投资者纷至沓来,产品日新月异,投融资活动很是活跃。
可穿戴产业人气高涨
如今,互联网、移动硬件、移动软件三者结合起来,正在改写传统的健康监护模式。
去年初,九安医疗旗下iHealth品牌在国外发布可用于自我健康监测的动态血压监测仪、无线动态心电图监测器、可穿戴脉搏血氧仪3款可穿戴医疗设备。
在去年3月举行的“医疗器械质量万里行”活动中,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对记者说,随着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技术的日趋成熟,尤其是3G网络的普及,移动化应用使企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办公方式、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去年9月,九安医疗旗下iHealth品牌获得小米投资的2500万美元投资,成为小米在移动健康领域的合作伙伴。根据公告,双方将在用户体验、小米电商、云服务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移动健康云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2月,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协同创新等投资者对东软熙康进行1.7亿美元增资,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两大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纪录均被东软改写了。东软是国内较早研制可穿戴设备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旗下品牌东软熙康推出了智能腕表系列产品和可与多种监测设备连接的一体机等。相关投资者表示,医疗健康产业和移动互联的结合将成为新的价值高地,中国企业有望在该领域“弯道超车”,成为领军者。
不仅有医疗设备制造商,涉水移动健康和可穿戴产品领域的企业中不乏互联网巨擘。2014年下半年,偏重于发展移动健康硬件产品的百度、京东就分别与多家健康设备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去年7月,百度整合上游智能医疗设备商和下游远程医疗服务商,推出了“北京健康云”平台。百度相关人士称,用户可通过佩戴智能血压仪、心电仪、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实时收集健康数据。数据将被实时发送到该平台上,处于下游的远程医疗服务商根据监测数据对用户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诊断和提供相关服务。
京东则于去年8月在某智能硬件展上集中推出了“健康云”平台。该平台是通过各种智能硬件设备记录用户健康数据,生成个人健康档案,然后通过专业的健康服务提供商根据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运动健身等服务。
据悉,京东“健康云”已经陆续与康诺云、咕咚运动、体记忆、糖护科技等数十家可穿戴设备厂商在运动、睡眠、血压、血糖、体质成分、心率和位置服务等领域进行合作。
节点未到谨慎前行
虽然移动医疗和可穿戴设备的概念越来越热,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尚处于“圈”用户的发展阶段,离真正的盈利时代尚有距离。
“现在不要问盈利了多少,而要说积累了多少用户。这个事情有一点像互联网,只要有强大的需求、有大量的用户,未来企业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多。”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博士坦言。
据了解,东软熙康近年来在全国30多个城市推进“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布局,构建了覆盖5000多个城乡社区、2000多万人口的健康医疗服务网络,已经积累大量用户群。
刘毅对可穿戴产品能否最终盈利并不担心,但是他表示,移动医疗产品消费的爆发节点还未到来。“当务之急是抢占入口,积累用户,因为用户不只有一种需求。未来企业会根据用户的各种需求在智能硬件、APP软件、云平台上逐渐建立一套新的医疗保健生态系统,最终目的是让用户购买服务。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智能手机和APP应用的兴起,是移动健康产业爆发的催化剂。”
健康产品与用户的安全息息相关,正因如此,业内对可穿戴产品的质疑和担心始终存在。
“现在国内有些企业做的可穿戴产品还不能用于医疗目的,只能用于日常生活,因为数据不够全面。东软熙康的开放式平台已经集成大量传感器技术、可穿戴设备,甚至医学的方法学,比如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的管理等。这些方法学来自200多家医院的专业人员。未来东软要搭建的是医疗水平的专业数据收集平台和研发中心,利用健康大数据来研究疾病防治等问题。”刘积仁说。
近年来在家用制氧机等医疗器械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鱼跃医疗对可穿戴设备持谨慎态度。2014年11月,该公司对外界宣称尚没有可穿戴设备研发计划。
“目前国内市场上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可穿戴产品不多,产品准确性、稳定性、便携性令人质疑。你怎么衡量和保证一个处于运动状态中的监测产品的数据是准确的呢?”该公司副总陈坚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举办的相关研讨会上这样说。
目前,移动医疗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用户维权、安全监管都是决定人们能否最终接受移动健康产品的关键问题。
刘积仁强调,如今,医疗健康产品供应商面临的是一个“严肃的互联网时代”。企业不仅要接受政府监管,要对医疗产品负责,背后还要有法律支持,未来要与社保、医保体系充分结合,工程十分复杂。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