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医械“点”解外企垄断
2014年09月10日 | 点击数:4723 | 【
大】【
中】【
小】
——以“点”带“面”的技术创新,带动本土高端医疗设备从“仿制”到“引领”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规模保持15%左右的稳步增长,投资热度逐年升温。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资本的推动下,本土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布局已基本完成,正在从“跟随仿制”转向“创新引领”。
日前,由CFDA指导、中国医药报刊协会主办的我国首次“医疗器械质量万里行”活动走进上海,记者通过密集采访发现,以联影、微创、复星等为代表的民族医疗器械企业正在通过创新实现“点”的突破,为以“点”带“面”的发展蓄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志在打破“GPS”垄断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却仍然“多、小、散、乱”。据统计,2012年,我国1.5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创造的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为1300亿元,而某跨国企业2012财年全球总收入约合1200亿元。而这1.5万家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品种上,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长期被“GPS”(GE、飞利浦、西门子)占据主导地位,本土企业发展尤其滞后。
实际上,外资品牌垄断直接导致设备价格和维修服务价格虚高不下,由于掌握了设备的市场定价权,一台国外售价仅75万美元的进口设备,同期在中国售价可达1200万元人民币;外资品牌的垄断还使得国内厂商陷入市场份额小、经营压力大、缺乏后续研发投入等僵局。
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区域数据互联已成为趋势,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等均存在流出国门的风险,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健康数据的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而3年前成立的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能自主研发生产覆盖影像诊断和治疗全过程的高端医疗产品。“我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让PET-CT的检查费下降2/3。此前,该市场被三家跨国公司垄断,单台设备售价高达2000万元。”上海联影总裁张强对《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联影目前拥有1000多项专利,已生产出首台中国自主研发的3.0T磁共振、首台96环超清高速PET-CT。联影产的PET-CT机今年下半年将被安装在解放军301医院使用。
在人才队伍方面,联影现有近1500名员工,近半数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研发人员占比高达62%,100多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400多人具有在国际大公司和行业知名企业工作经历。
联影意在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商。据张强介绍,联影十分重视自主研发和创新,以上海为全球研发总部,并在武汉、深圳及美国硅谷、美国休斯顿建设海内外研发中心,与医院、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医”协作创新平台,培养复合型科研人才。内部研发团队则“两条腿走路”:联影事业部主要关注当前最新技术和目前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而联影研究院则关注前瞻性技术,力求在最前沿的技术上寻求突破。
倒逼洋品牌降价
采访期间,记者走访了今年年初开始使用联影CT机、MRI仪等设备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该院副院长陈海涛对记者表示,联影公司生产设备的稳定性、图像的质量和图像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都达到国外同类先进设备水准,符合医院的使用需求。
“优质国产高端设备的出现能够降低设备价格,医院就能购置更多的医疗设备,尽管在短期内检查费用不会在患者端体现,但能降低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诊疗效率。”该院放射科主任潘自来表示。
实际上,在联影的产品即将投放市场之时,“GPS”三大巨头已经开始对相关产品进行降价,使得联影产品在上市之时给人价格差异不大的印象。“如果整体的医疗设备价格下来,相关项目的诊断价格相信也会随之做出相应调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处正处级专员林森勇认为。
本土企业的崛起促使细分领域竞争格局改变,在医械行业已有先例。以上海微创医疗为代表的国内心血管支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不仅降低了药物支架整体价格、完成进口替代,还迫使强生、雅培等跨国企业退出或削弱相关业务;微创今年还推出历全球首款靶向理念的药物支架Firehawk,实现了“点”的超越。
国内医械企业在加强自主创新、实现内增式发展的同时,近年来亦频频出海并购。微创医疗今年以2.9亿美元收购美国Wright公司,创中国医械产业最大的并购案;复星医药则坚持“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理念,于去年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制造企业Alma Lasers。
复星集团健康控股执行总裁马长征表示:“复星重视医疗器械板块的发展,将会不断把国际上更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
国内优秀医疗器械企业的全球化视野已然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