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其官网发布消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GSP,以下简称《规范》)从即日起开始施行。
《规范》共九章六十六条,要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按照《规范》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障经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
药店要做质量守门人
根据《规范》,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应当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的不良事件调查予以配合。
《规范》要求,零售企业应当定期对零售陈列、存放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拆零医疗器械和近效期医疗器械,发现有质量疑问的医疗器械应当及时撤柜、停止销售,由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和处理,并保留相关记录。
在采购医疗器械时,《规范》明确企业应当建立采购记录。在售后服务方面,《规范》要求企业应当按照采购合同与供货者约定质量责任和售后服务责任,保证医疗器械售后的安全使用。此外,企业还应当协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履行召回义务,按照召回计划的要求及时传达、反馈医疗器械召回信息,控制和收回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并建立医疗器械召回记录。
医械经营监管将更为严格
2014年2月和6月,CFDA相继发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今年1月19日的医疗器械GSP发布,对医疗器械经营方面的监管制度已日趋完善。有业内人士表示,与去年上半年出台的放宽医疗器械经营资格审批条件相比,《规范》明显在监管上趋于严格,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来说,应该会进入一个严格管理的时代。大健康药店运营专家、武汉秋友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尚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具体条文来看,《规范》内容偏原则化和概念化,后期的实施细则如何将条款具体落实,特别是落实的具体细则是否会大幅度提升经营成本,会否因此导致医疗器械经营行业的大洗牌,还是一个未知数。
采访中,唐人医药商场有限公司质管部经理刘盈也告诉记者,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规范》的出台对零售药店是利好的,一方面,药店的医械质量管理有标准可依,这样既能提高药店针对医疗器械销售的服务质量,也会提高消费者对于医疗器械经营环境的信任,从而有利于提高药店的医疗器械整体销售;另一方面,目前零售药店可经营的医疗器械只有13个一类医疗器械品种和6个二类医疗器械,零售药店经营医疗器械在库存、销售指导、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之后,医疗器械经营范围的放开或存在可能。
运营成本增加,更强调专业服务
在尚锋看来,零售药店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无疑会增加一定的运营成本,加上药店在医疗器械上的利润率本就偏低,扣除经营医疗器械品类占用的资金、空间、养护成本后,很多药店处于单品类亏损状态,因此不愿意开拓此类业务,如果成本再增加,可能就更加不愿意销售医疗器械了。
不过,刘盈对此的看法则相对乐观,她强调,尽管《规范》的出台看似提高了零售药店经营成本,但这也促使药店更加重视医疗器械销售中的专业服务能力。例如,消费者购买血压计后,如果仅依靠说明书,其实并不能保证安全准确地使用,唐人医药在销售这类医械时,就安排专业人员教消费者如何使用,这样既能提高销量,又提升了产品和药店自身的美誉度。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