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最新加入的会员: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 新闻列表
精准医疗的挑战和趋势(上)
2016年06月22日 | 点击数:3040 | 【】【】【
    随着华大基因即将在A股上市,精准医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去判断精准医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其自身的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挑战,应对挑战所拥有的资源和手段又将如何影响到市场的走势?
    精准医疗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医疗,既包括对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临床决策,也包括治疗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比如合理用药、精准外科以及针对重症和疑难杂症的精准的靶向治疗。不过,目前最热的领域还是集中在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早筛和靶向治疗上,下面的讨论也将主要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
 
    精准医疗的挑战
    要理解精准医疗在中国市场未来的趋势,必须理解精准医疗目前在中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情况下市场将如何应对。
    首先,中国企业在精准医疗的技术能力上有着很大的发展瓶颈。这从华大上市所公布的文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来。根据华大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2014年,华大基因营收分别为7.9亿元、10.4亿元、11.3亿元,但是,2012-2014年,华大基因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8173万元、1.36亿元、2812万元,其中2014年净利润较上年下滑79.3%。2014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净利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主要的原因是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测序试剂的价格,涨幅为55.81%,这严重挤压了华大的利润。由于华大的测序仪主要采购自Illumina,因此其自身的发展严重受制于与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因为Illumina在业界拥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华大这类下游厂商就毫无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
    在技术受制的情况下,类似华大这样的企业不是没有想办法去改变,但情况却不理想。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需要多年,要在短期改变就只能去购买先进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几年大量中资公司前往海外收购高技术含量的公司。但这类收购所转化的成果并不理想,比如华大在收购美国公司Complete Genomics后却没有在短期内推出新产品,却遭到了Illumina新产品对其的禁售。在2015年,华大终于推出了新型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但具体转化成果仍需看市场接受度。
    因此,在中短期内,中国公司的技术能力仍将受制于海外上游厂商,这对发展自身的精准医疗市场始终是一个不可抗的风险,短期内规避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自主研发和采购其他行业内公司的产品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主要技术仍受到控制,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反转。
    其次,在通过技术完成筛查之后,对于技术结果的解读和治疗仍存在较大的挑战。
    精准医疗本身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价格的降低所带来的商业化。目前主要成熟的产品还是集中在无创产前筛查上,但这一市场基本大局已定,后期进入者的机会较低。因此,目前市场已经将战略重点移向市场更为广阔的癌症早筛。由于癌症早筛的价格还没有下降到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程度,谁能研发出新型产品就能成为市场的领跑者。
    因此,精准医疗的发展目前仍集中在早筛和预防,后端的在对生物标志物的解读上,中国医疗体系存在着人才匮乏和整体配套治疗方案的欠缺。人才的匮乏是发展精准治疗的各个国家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在前端技术商业化的同时,中国后端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都未及时展开。目前市场的热点依然集中在技术层面,而最早商业化的也主要集中在早筛和预防上,而不是治疗。如果后端的医疗人才跟不上,不能为病人提供完整的质量解决方案,整个精准医疗的产业链是断裂的。
    而且,中国电子病历并不普及,医生即使有能力对病人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基于一整套完整的电子病历的基础上。而中国各个医疗机构内的数据都是孤岛,没有最终分享出来并形成以病人为中心的完整病历,这严重制约了精准医疗的发展。
    再进一步来说,中国的医疗体系也不支持精准医疗的规模化发展。精准医疗是高度个性化的治疗方式,需要医疗机构和医生为病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这包括从合理用药到随访等一系列的重度服务,这在一个3分钟解决一个病人的医院是较为“奢侈”的。中国医疗服务体系长期以来没有多层级多机构的协同,如何共同为一位病人提供服务仍缺乏经验。
    最后,精准医疗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中短期内都难以大规模铺开。即使在商保较为发达的美国,精准医疗被纳入赔付范围的仍在少数,很多项目仍需自费,这较大的限制了市场大规模的增长。目前也只有少数的生物标志物已经被明确和某种药品的效果相关,大部分情况下,标志物和疗效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个体差异也很大,因此保险公司很难衡量其直接经济价值,并做出是否报销的决定。其次,即使退一步来说,标志物和某些药品呈现相关性已经非常明确,医生需要单独为每个病人进行定制,这种服务相对来说就要比普通服务昂贵,从而需要保险公司付出更多的费用。
    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精准医疗给支付方的控费其实带来了一个内在的矛盾:一方面,精准医疗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也即提高疗效,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不仅需要支付基因检测的费用,还需要对医生付出的加倍劳动赔付更多。因此,目前美国的很多保险公司都还在观望中,并没有将检测费用加入其赔付列表。
    而中国的医保在未来将长期受困于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多的将坚持广覆盖和低水平的方针,难以顾及类似精准医疗这样的高度个性化和相对高昂的检测和治疗。而商保资本也过于弱小,同时也受到上述分析中所提到的因素的困扰,也很难把很多项目加入到赔付的范围中来。因此,在中短期内,精准医疗面向的主要是自费用户,在相对较高的检测和治疗价格面前,大部分病人都无法或不愿意来承受,这大大限制了整体的市场规模。
 
   (来源:科讯网)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江西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赣ICP备14005658号-1
地址:南昌市洪城路778号 星河国际公寓楼A座27楼邮编:330006 电话(传真):0791-88858630 电子信箱:jxamdi@163.com
南昌网站建设汉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