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最新加入的会员: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 新闻列表
医疗器械移动医疗六大行业发展趋势
2014年09月10日 | 点击数:4673 | 【】【】【
       近2年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大家最直观的感触就是并购非常多。我们深切感受到行业发生的变化远不止并购这么简单,许多重大趋势在加速形成。我们总结了6大行业趋势,分别是:1)移动医疗真的来了!2)并购的风会刮很久;3)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全球资源整合能力;4)器械之河正在汇入服务之海;5)国产器械将逆袭;6)医院产品品牌化和家用产品消费品化。
 
      一、移动医疗真的来了
       移动医疗这几年是个热点,但也有很多人对其抱着谨慎和怀疑的态度,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几年过去了大家都还没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如果大家还在等待一个发令枪的话,那么美国最近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1)美国FDA批准了移动医疗首个手机应用:WellDoc公司的基于移动医疗的糖尿病管理系统;2)6月2日,FDA的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正式上线了,首份公布是2004-2013年的300万份药物不良的报告;3)下半年苹果新一代产品和iwatch会发布,会引入很多移动医疗的元素,有可能引发可穿戴市场的爆发。美国FDA对待移动医疗的态度已经非常清晰了,前者在应用层层面,后者在大数据层面。移动医疗可以分成3个层:1)感知层;2)应用层;3)大数据。 美国这3件事情分别发生在这3个层面上,让我们坚信移动医疗即将进入爆发期,未来将深刻的影响医疗行业。
       我们今年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医疗方面也组织了几场专门会议,也跟业内的专家和企业老总有过广泛交流。我们观点很明确:移动医疗和2000年初的互联网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部分做移动医疗的公司未来会消失,但剩下的企业一定会深刻的改变这个行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过去几年各种颠覆性事件足以让医疗领域的人们保持一定警醒,更何况一向商业嗅觉非常灵敏的马云也在这个领域开始发力了:收购中信21世纪、支付宝与海虹控股合作、支付宝联合天猫医药馆启动O2O项目、布局未来“医院”,其战略卡位和布局初见成效。另外,国内的丁香园、春雨医生、东软熙康和九安医疗等在这块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国内器械企业可以不是趋势的创造者,但是如果全然作为旁观者,就有可能错失未来发展的机会,因为移动医疗不光能做大蛋糕,还能改变现有蛋糕划分的方式。
       移动医疗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这里很难展开细说,详细请参考我们之前的移动医疗深度报告。这里想提炼到哲学高度来阐述这个问题,现实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移动医疗是当前能看到的能同时影响时间和空间的重要变量,所以未来对行业的影响必将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如果深入理解“移动”二字,其背后隐含着很多重要内涵:1)数据获取的实时性和连续性;2)随身且便捷的;3)跨越空间限制;4)精准的设备代替人;5)……每一个内涵仔细发掘都可能衍生出很多医疗领域新的应用场景,更何况多重内涵的大融合。在当前医疗资源紧张(尤其是优秀医疗资源紧张)、区域分布不均衡、老龄化和医疗费用攀升加速的大背景下,会有非常多的现实意义。虽然美国的家庭医生制度和保险制度等比国内要领先不少,但这些只会影响国内行业的速度而不会影响方向,相信医生多点执业、医生作为合伙人、医生经纪公司等都会逐步出来。
       当前纯粹的移动医疗公司大部分都在烧钱阶段,但是 “产品+服务”模式中其移动医疗相关服务是已经能带动产品销售。简单列举几个案例,比如三诺生物的手机血糖仪就能拉动试条和血糖仪的销售,蒙发利未来可能上线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在线诊疗和问询系统也可能拉动其空气净化器等呼吸类实物产品的销售。
       我们移动医疗报告《移动医疗是下一个大金矿- 移动医疗系列报告之一 20140522》中提炼了一些观点,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又跟业内很多移动医疗领域的老总深入讨论过,新的详细观点会在第2篇深度报告中跟大家深入分享。
 
      二、并购的风会刮很久
       我最近在朋友圈里面分享了一篇文章《中国进入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并购时代》,我认同文中的观点,这是一个变革和整合的年代。全球第2大医疗器械厂商美敦力(MDT)6月15日发布声明称,同意以429亿美元收购全球医疗保健领先者柯惠医疗(COV)。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等)跑马圈地的同时,小企业们纷纷站队选择抱大腿;未来1-2年传统行业(房地产和钢铁)等领域有可能有很多破产和兼并,相信并购将会让我们应接不暇。
       落实到医疗领域,我们去年底在14年年度策略报告中明确的提出医疗服务、并购和创新是14年医药的3条投资主线。2013年传媒行业并购引发了二级市场传媒股波涛汹涌的行情,2014年1季度器械股并购也如火如荼,4-5家龙头公司一度同时停牌,蔚为壮观。我们写了深度报告《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进行深入分析。
       如果审视整个医疗市场的并购,可能药品领域的并购一定程度是一种无奈选择:1)整个行业增速放缓;2)新的好品种通过自身研发获得难度越来越大。但如果看器械的并购,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行业内在的趋势和规律被资本加速的过程。器械行业并购的条件一直都在,最主要是中小公司非常多但是能长大很少(原因见深度报告),但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2009年后才上市,行业并购高峰出现在这2年是因为资本的催化剂:1)少数企业上市获得并购资金和能力;2)上市企业消化完内部问题;3)企业家开始意识到资本的力量,这点新华医疗给市场起到一定教育意义。 回头看迈瑞2006年在美国上市,从2006-2009年这段时间,理应是迈瑞开展并购的黄金时间,可惜公司2010年才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此之后展开了10多次并购。
       并购或为利润或为产品或为其他,时间拉长之后有的会成功,有的企业会失败,但我们更多还是要看到起积极的一面。借助并购的这阵风很多企业真的会飞起来,且我们觉得这阵风会吹很久。我们看到上市公司凯利泰从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龙头通过并购极大的丰富了产品线,并购对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还有一些大公司,通过并购获得产品,在上市公司的平台上可能让产品快速放量。比如2013年全球销售额增长top50药品中,属于制药企业自行开发品种仅有13个(26%),其他都是通过共同开发、商业授权和企业并购获得的。
       在这轮并购中,还伴随着国退民进,这对于搞活医疗器械行业也非常有帮助,比如乐普和鱼跃都是从国企手中获得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
 
      三、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今年二级市场基因测试等创新话题都很热,具体到单个创新点都还是“术”的层面的问题;如果上升到“道”的层面,即上市公司如何创新才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华为应该算是中国创新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但任正非先生自己也是不太懂技术的。我们认为,创新归根到底还是企业家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上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之后,释放出大量廉价的中端人力资源,给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中高端制造业很大的人才优势,华为异军突起离不开这个背景。迈瑞的崛起也同样,迈瑞彩超研发团队是全球最大的,其彩超收入规模在全球是第5-10名的水平,其彩超图像性能虽不是全球最顶级的,但其产品功能包一定是全球最丰富的。
       我们在11年写过一篇84页行业投资逻辑的深度报告《中低端看横向扩张能力,中高端看创新能力》,这几年中低端领域的代表公司鱼跃医疗和新华医疗都是10倍股;中高端领域还没有一个10倍股跑出来,三诺生物和理邦仪器等能不能成为中高端领域的代表还需要观察。12年我们最底部发掘三诺生物时,当时跟几个经销商交流过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个行业是有技术壁垒的且三诺产品比较稳定,这个就是我们敢于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在底部推荐的最根本原因。
       国内企业创新能力远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我们欣喜的看到国内很多企业正在做全球资源的整合,我们很看好这种模式:1)鱼跃医疗在国外引进血糖人才;2)三诺生物收购台湾华广生技(其技术在全球比较领先);3)理邦仪器在美国设立了2个子公司(彩超和poct产品),在东莞参股了一家美国人设立的公司(心肌酶产品);4)迈瑞收购了美国彩超公司zonare。这种整合有很多现实的立足点:1)国外人才有技术但缺施展平台。一些高端人才在国外大企业可能就是一个螺丝钉,施展才能的平台相对有限,其在国内的机会更多,乐普和微创等创始人也都是从国外回来的;2)国内企业上市有钱了,国内市场需求也很好,但唯独缺技术;3)国内外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么大了,很多海外人才也愿意回国。 基于这种大背景的资源整合是能实现双赢的,这至少是未来 10-20年的趋势,任何有抱负的企业家都可能找到自己产业突围的方向,还有很多企业跟国内外的高校等有合作,比如千山药机和冠昊生物等。
       国家对器械企业的创新也非常重视:1)2月份出了一个《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2)3月份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提出可以先拿注册证,再拿生产许可证。这些会让中小企业创新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都会大幅降低,对行业创新是非常有利的。未来有望逐步形成“小企业做创新+大企业做产业化”的行业格局了。
 
      四、器械之河正在汇入服务之海
      “器械是河,药是江,医疗服务是海”(借用乐普医疗蒲总的话)。从产业规模上讲,器械国内市场3000亿左右,药品市场1万亿左右,医疗服务空间从长期来看空间是最大的。
       国内二级市场最纯正的医疗服务企业爱尔眼科最初是跟医院在医疗设备方面进行合作起家的,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留意到这一点。其实器械跟医疗服务的关系比药品要更亲近一些,器械很多设备都会对应着一个医疗单元,比如影像科,透析中心等等,都已经有了初步的运营的概念在里面了。
       就创新和模式这两个方面来说,任何一个能做到极致,都能有极强的竞争力。在国内当前情况下,也许企业间的创新能力差距并不大,这个时候模式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发现上市企业的模式创新很多时候都离不开医疗服务这个大的框架。
       我们深刻感受到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跟医疗服务行业的融合正在加快,发展路径之一:单台设备->解决方案->切入运营等,当然解决方案和切入运营的深浅各不相同,但大趋势是如此的。以乐普医疗为例,公司最初只是心血管支架的生产商,2-3年前开始尝试“大C+培训+配套几年支架”的整体解决方案模式,未来也存在切入心血管医院的可能性。和佳股份和尚荣医疗是给医院提供了“资金+解决方案”的整体打包服务,分享的也是县市级医疗服务市场大发展的蛋糕。新华医疗也在切入医疗服务领域,在骨科等专科领域并购了几家医院。宝莱特、蓝帆股份、常山药业和华仁药业等也积极在血液透析等领域进行布局。这些企业借助下游医疗服务发展的力量搭建医疗器械平台反映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缩影,上周北大医药收购一体医疗反映了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二者的关系可以用“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来形容。医疗器械公司切入医疗服务,一来提升自己增长的天花板,另外还能增强与医院的粘性。
       我们之前发布多篇深度报告来分析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规律,探讨并购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意义。其实,并购肯定不是目的,整合才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目的所在,单独看医疗器械行业,并购后的整合殊难预料,但如果借助医疗服务的平台来整合医疗器械的资源,一切豁然开朗!借助医疗服务搭建平台的公司,未来更清晰,乐普医疗、和佳股份、新华医疗、北大医药的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国产器械将逆袭
        为什么说是逆袭,是因为我们相信国产器械在中短期会有一个份额的快速上升过程,但是能否保持和继续提升还不能完全确定。国产器械在中低端的市场份额还是比较高(比如迈瑞在国内监护仪市场的份额可能到40-50%),但是中高端领域(彩超、核磁,CT等)还是进口产品的天下。
      逆袭机会是政策层面带来的:1)5月24日习主席视察了上海联影;2)5月2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司委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启动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工作;3)6月13日新闻报道对进口血液透析机启动反倾销调查;4)还有几个省展开试点采购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不再要求配置证等政策。
      一叶而知秋,无疑国产设备将迎来一个政策春天,相对于反商业贿赂带来行业短期的负面影响来说,我们觉得这个政策的积极影响会更大。过往三级医院等院长买比较昂贵的设备时,不太敢买国产设备。用资本市场一个小笑话来比如下:基金经理买了白马股赔钱,大家都会质问这个上市公司怎么回事
买黑马股亏钱了,大家就会质问基金经理你是怎么回事?在这个问题上,院长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医院花几千万买个国产设备最后坏了,大家还以为他收了多少贿赂;如果进口设备坏了,大家觉得很正常,认为全球最高水平可能就这样。所以从风险的角度出发,不缺钱的医院一定是买进口的,即使院长内心想支持下国产产品。?如果有政策的大力支持,那么就是国家在给国产设备背书,所以院长这层担心是消除了,预计中短期能会国产产品一个份额快速提升的机会;但是能不能持续,还是要看国产产品自身品质如何。总的来说,能让更多医院使用,才能更好发现问题和提升产品品质,从而避免“无医院用->产品没有反馈和无法改进->品质不行->医生不信任->无医院使用”的恶性循环之中。
 
       六、医院产品品牌化和家用产品消费品化
        医院产品的品牌化会加速,会带来行业集中度的大幅提升。我们曾经在《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小企业多的3个原因:1)研发和注册的壁垒低;2)产品需求的多样化;3)招标环境与药品不同。 我们认为原因1和3在发生一些变化。1)从企业成本看:新版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虽然降低了事前许可,但是形成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管体系、强化日常监管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规范的小企业的流程控制成本和违法违规成本大幅上升了;2)从招标来看:国家最近启动的《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也是在引导采购往国产优秀设备倾斜,也会让国内企业的集中度提高;另外,当前设备很多是以医院为主体来招标的,招标只会越来越严格。从这些趋势来看,医院医 疗产品有望加速往优秀国产品牌集中。
        海外医疗产品代工企业打造自有品牌是另外一个小趋势。我们看到九安医疗和蒙发利等企业都是给海外企业做代工起家的,都在大力发展自有品牌产品,蒙发利14年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占比已经能占到30%以上;九安医疗的ihealth系列品牌产品在北美市场销售也小有规模。 稳健医疗原来在美国上市后退市,原来主要也是出口为主,现在在国内中高端商超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全棉时代”。
       家用医疗器械领域,竞争比医院市场更直接,我们发现消费品的属性逐渐明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渠道扁平化。电子血压计和血糖仪等产品在电商等平台都很容易购买。2)品牌形象和宣传力度在加大。我们看到蒙发利按摩椅产品冠 名北京卫视《养生堂》,鱼跃14年启动了yuwell全新品牌且未来也可能在央视等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家用医疗产品过往的特性:1)消费决策权受医生等专业人士影响非常大;2)整个链条中间环节维持了一个很高的利润水平。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大众对产品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消费者自身决策权在加大,渠道也在加速扁平化,产品获得非常容易且渠道利润变得相对较薄。血糖监测市场近2年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未来很多家用医疗产品都会经过这个过程,只是进程的早晚和快慢问题。但家用产品的消费品化并不代表去品牌化,相反却是要加强品牌。
       另外,医疗产品的工业设计也越来越重要。医疗产品最最根本的性能是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所有企业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所以我们现在经常在一些医院看到一些早期医疗产品的外观还是非常难看的。现在国内公司都喜欢宣传自己产品获得德国红点大奖等等,说明医院和企业对产品外观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鱼跃4月份器械展会推出的保健氧制氧机,外观就非常漂亮,将健康和家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江西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赣ICP备14005658号-1
地址:南昌市洪城路778号 星河国际公寓楼A座27楼邮编:330006 电话(传真):0791-88858630 电子信箱:jxamdi@163.com
南昌网站建设汉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