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探索中发展
2014年09月11日 | 点击数:3211 | 【
大】【
中】【
小】
远程医疗,相比国外在这一领域发展40多年的历史,我国近几年才逐渐重视并力推其发展,近来也成为行业探讨的热点。
远程医疗突破了医生与患者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等空间的局限,对于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的我国而言,尤具重要意义。目前,部分省市也在积极推进远程医疗项目建设。远程医疗器械作为远程医疗实现的基础载体,必然迎来新的发展起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于敬哲对记者表示:“客观而言,目前远程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关键是还没有解决利益的问题,虽有市场,但是起主导作用的大医院多不愿意合作;此外,开展远程医疗,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加上远程医疗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其发展存在层层阻力。推进远程医疗器械的发展,关键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否则难以扭转目前的尴尬局面。”
清科创投中心董事总经理冯苏强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还指出:“国内的厂商还不完全具备生产远程监控医疗器械的水平,离纯正的‘智慧医疗’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又由于远程医疗如何收费尚无相关标准出台,医院相对缺乏积极性鼓励医生开展,而且远程医疗的开展还需要医生改变原来的诊断习惯,医护人员对新的诊疗模式还不熟悉,缺乏技术支持团队等,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项目单一难抵需求
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远程家庭监护应时而生:利用高速信息网络,通过相应的家庭监护终端设备,病人就能把日常生理信息传递到医院的监护中心,在家中进行健康咨询或接受专家诊断。正如于敬哲所言:“远程医疗器械从原理、技术等方面基本上可以满足远程医疗开展的需求。”
据了解,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远程家庭监护相关的新设备,如美国的AMD公司生产的包括心脏检查、牙科、眼科、耳、鼻、喉、皮肤等数十个科目的各种传感器式设备,除了心电、血压、血氧检测外,还有各种相应的诊断检测照相机和内镜,均可直接传送信号到达监护中心。
冯苏强指出:“目前,市场期望的第三代成熟家庭监护设备要求较高,且远程医疗器械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研制的技术难度较大,没有短期赢利的可能,故国内远程医疗厂商提供的家用监护设备产品仍屈指可数,设备的检测精度低、项目也比较单一,对多项目的需求仍无法满足。”
此外,由于远程家庭监护设备多是被不具备医疗专业知识的大众消费者所使用,远程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应用必须具备易于操作、安全性、无创性、亲和性、可靠性、低成本等特点。
对此,于敬哲建议:“相比之下,以远程医疗保健方向为突破口,便携医疗设备将成未来最大亮点,其小型化、移动性以及可进行无线数据交换等特性,会成为实现远程医疗服务的关键,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不久前,珠海天琪集团腕表式远程监护仪就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正式上市,实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稳定可靠地监测生命体征。
多方协作才有出路
据悉,我国由于诊疗条件和水平有限,急需远程医疗支持的偏远地区,远程医疗设备的配备严重不足,这也预示着基层的远程医疗器械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待挖掘。
而在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预算紧缩的双重压力下,都促使医疗服务方式由常规医院模式向远程医疗和家庭自助模式转变,也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远程医疗设备的发展。如据IHS
InMedica的报告,“全球诊断用心脏病设备与远程心脏监控服务”,2016年美国市场营业收入预计将从2011年的6.86亿美元增长到8.67亿美元,增长率为27%。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远程心脏监控市场,在欧洲,远程病人监护也正在普及。
于此,冯苏强对记者指出:“在国外,每个全科医生对应有1000~3000的社区居民,全科(私人)医生是有义务并愿意实时远程监控这些签约患者的信息。因而,我国也希望社区医院能起到外国的全科医生的作用,以承担基层医疗的任务。目前,大的医院推行远程医疗实时监控是不符合现实的,商家应该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基层的远程医疗器械市场,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国家给予各方面的政策、经济支持来激活基层远程医疗器械市场的活力。”
另有专家进一步建议,不同的操作系统对于远程医疗设备功效的发挥大为不同,远程医疗设备制造商多投精力于认真分析所选操作系统的性能特征上,从而开发出能与许多系统兼容的技术,这也是商家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推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远程医疗器械相关销售人员的培训,保证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对最终用户的售后服务。如此,为用户提供更多可满足的期望和体验,将有利于提高医院和患者对远程监护的采用率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接受新的诊疗技术,从而打开远程医疗器械更多新的细分市场。
冯苏强最后表示:“面对市场不断的升级要求,远程医疗的发展还需要医疗设备供应商、通信公司与社会、医疗机构和政府共同协作。”
链接>>>
上海长宁区打造超声远程诊断网络
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由上海市长宁区卫计委主导,GE医疗支持的“上海市长宁区超声远程诊断网络项目”的整体框架已于近日搭建完成。
据悉,该项目于今年4月正式启动,有望在6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估,将对临床的疾病分布、治疗与控制、医生的熟练程度、医疗收费模式,以及医院间的互动做出小结。
远程诊断试点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依托,成立超声远程诊断中心,并与长宁区的10家社区卫生中心实现网络联接。GE医疗则向这10家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先进的超声设备,并为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师提供设备和临床培训。
经过培训的医师可利用这些超声设备,将日常检查中所获取的超声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到诊断中心;诊断中心的专家在对图片进行分析诊断后,将结论反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出具超声检查报告。
“该项目能有效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超声诊断能力,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和相应的成本,极大地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瞿介明认为。
探索与推广
“超声行业面临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其实,远程超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但是提到超声远程诊断,作为一个常规性的项目就是另一回事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学科主任胡兵坦言,医院本身的就诊量就大,医生的工作非常忙碌,而针对远程传输过来的图像,医院的超声科医生敢进行诊断吗?
的确,任何医院出具诊断报告都需要承担责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做扫描,图像的清晰度、同时传输flash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可以用精密的仪器来解决。而在临床上,超声检查与一般的影像学拍片存在明显差异——拍片时,医生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检查即可获取有用信息,而超声科医生的手法是否到位直接影像超声图像和诊断结果。
“在长宁区的项目中,我们加强了教育和培训。”GE医疗大中华区超声产品部总经理于婧介绍,“GE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当中纳入相应的关键技术,包括扫描助手、远程的定量分析的功能,从而帮助基层医生掌握筛查要点,协助专家做好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