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如何对接现代 中医诊疗仪能否成家庭医生
2014年09月11日 | 点击数:3960 | 【
大】【
中】【
小】
近日,从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第十届学术研讨会上获悉,中医诊疗仪器已经在航天员体检中使用,并为构建航天员中医健康信息数据库提供资料。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的中医诊疗仪器已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仪器根据对脉象、舌象的检查,可以自动辨识检查者的身体功能状态、体质类型,并提示调养方向及生活方式建议。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在家里通过手机中的软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态,进行预防保健。
坐在家里管理健康
中医诊疗仪器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诊断所依据的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及处理的仪器。现代中医诊疗仪器源自
1934年唐氏研制的首台电子管电针仪,随后几十年,脉络诊断仪、电针仪、灸疗仪、磁疗仪、脉诊仪、舌诊仪、四诊仪等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诊疗仪器进入新
的发展阶段。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医诊疗仪器约有200多个品种,主要应用在科研和教学中。
在广
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杨志敏的构想中,中医诊疗仪器可以通过在区域卫生管理机构的应用,为政府掌握人群的基本身体素质提供中医信息,同时可为医院提
供个体和群体基础的四诊信息,为未来社区医疗机构向居民提供“私人医生”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奠定基础。就像今天很多人在家测量血压一样,在不远的将来便携式
中医诊疗仪器在家中可以实现异常信息预警、健康趋势评估甚至远程医疗监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曾经这样描绘过中医诊疗仪器的未来:中医诊疗仪器实现产品化后,可配置给中医药科室医生、社区医师、农村基层医生,提高各类医疗
人员的诊疗水平;同时有需求的家庭也可配备诊疗仪器,作为家庭健康管理机,提供日常中医养生建议,有必要时还可进行“人机会诊”,实现远程医疗。
杨志敏认为,中医诊疗仪器尽管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她坚信,诊疗仪器临床应用可以通过对健康态、非健康态、疾病态信息采集综合分析,实现自我连
续监测和预警,达到对中医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目的。她希望能够逐步建立“健康水平”的舌、脉诊等客观检测指标标准,用以衡量非健康态、不同病证的舌诊、脉
诊指标,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状态客观辨识体系”。
航天医学有用武之地
2010年6月3日―2011年11月4日,俄罗斯科学院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组织了“火星500模拟载人飞行试验”,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程模拟载人
火星飞行与登陆的地面模拟试验,也是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项密闭隔离试验。期间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6个项目参试,中国也参加了试验,“Mars500长期
密闭环境人体中医辨证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研究首次将中医客观化诊断技术应用于载人航天
领域,为长期飞行在轨医学监测提供了新手段。项目利用数字化中医诊疗仪器实现了中医诊断信息数字化、客观化采集,中医基本证候症状分级量表的研制为航天医
学问题中医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了经验。研究同时获取了520天长期密闭环境人体整体功能状态(证候)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中医药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为根据
航天员个体特征,选择中医经典的养生方法进行干预,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了依据。
传统与现代如何对接
杨志敏认为,中医诊疗仪器临床应用定位应该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要将中医诊疗仪器信息客观化、可视化、量化、规范化,改变中医健康领域概念化、主观性强,缺乏量化的现状。同时应该注重研究如何全面集成诊断要素,提供准确四诊信息,弥补医师临症信息遗漏的状态。
西医将注意力集中在“病理变化”,中医则注重更深层次反应健康的“功能反应状态”,并将其外显于四诊。杨志敏特别强调中医诊疗仪器要体现出“功能反映状态”,从而动态把握健康状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比对,发挥动态评价功能,从中医理念判断健康状态转变情况。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也是中医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利用中医诊疗仪器体现出科研临床上用于建立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是业内的共同期望。
就像望远镜能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察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提
出,拥抱大数据,开创中医仪器研发的新局面。中医相对西医具有很多大数据的潜质,如中医学术流派的临床效果往往是靠几代人临床实践的全样本效果的检验,而
不是精确小数据的验证;中医理论是干预措施与人体健康状态的相关关系的阐述,回答在平衡人体健康状态中“是什么”,而并不是用因果关系的证实回答“为什
么”;大数据时代将为具有更为丰富、更为复杂、更多层次信息的中医诊疗仪器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行的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