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给出医保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统一医保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逐步实现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等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落地使用。
其中,前期重点开展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医用耗材4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测试使用。
这意味着,医疗界一直关注的医用耗材编码工作已正式落地执行。信息数据完善后,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和支付三个环节都将焕然一新。
标准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而医疗保障的标准化将会直接影响到医保制度的完善。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运行20多年,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难以适应医疗保障治理现代化要求。这也是此次《通知》的出发点之一。为此,《通知》提出四个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分类、统一发布、统一管理。
《通知》定下目标:到2020年,在全国统一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逐步实现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等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落地使用。“十四五”期间,形成全国医疗保障标准清单,启动部分医疗保障标准的研究制定和试用完善。
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落地执行将是一项繁重庞大的工作,完全落地之前,必定是要经过试点总结经验和完善的。
为此,《通知》提出,按照先试点完善、再推广普及的方式,前期重点开展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医用耗材4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测试使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为其余11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全面实施提供可行经验和示范引领。
行业亟需耗材编码标准
医用耗材因编码难度大一直备受医疗界关注。
有医疗界专家指出,不同于药品的是,耗材不仅数量庞杂且种类繁多,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招标采购时的名称不同,各地关于耗材的政策规定多种多样,给耗材招标采购以及支付等环节带来诸多不便。
殊不知,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有的医院院长弄错耗材名称、信息等已不能粗暴的指责其“专业不过关”,实在是因为耗材这个领域的产品信息太庞杂。
于是乎,此种情形下,不乏有企业利用此来逃避价格监管,部分地区甚至形成鱼龙混杂的业态。近几年业界兴起的耗材采购联盟实施耗材采购价格、数据共享等做法目的之一就包括规避企业这一做法。
基于此,行业的规范发展亟需医用耗材编码标准的出现。
那么,这一标准具体长啥样?
国家医保局在今天的《通知》里附带《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医用耗材四项信息业务编码规则和方法》,对医保医用耗材编码做了展示:
解读:医保医用耗材编码分5个部分共20位,通过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按特定顺序排列表示。其中第1部分是耗材标识码,第2部分是分类码,第3部分是通用名码,第4部分是产品特征码,第5部分是生产企业码。
第1部分:耗材标识码,用1位大写英文字母“C”表示。
第2部分:分类码,根据医用耗材学科、用途、部位、功能划分,用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3部分:通用名码,创建全国统一的医保医用耗材通用名码,用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4部分:产品特征码,根据耗材材质、规格等特征赋予的代码,用5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5部分:生产企业码,依据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备案凭证为耗材生产企业赋予的唯一代码,用5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消除产品信息差,三个环节会洗牌
既然是起到规范行业的作用,医用耗材编码标准的出现必定将对耗材产业链里的某些环节作出改变和修正,以配合同样在前期重点开展的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
实际上,耗材信息业务的编码标准旨在加强大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这对耗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端而言,都将是一种促进。
需要看到的是,有耗材生产企业人士表示,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企业自己往往也搞不清楚产品在多地招标采购中的名称和信息。比如,产品名称在北京是a,到了南京却成b。
而耗材编码标准更像是让大家达成一种共识,在北京是a,在南京也叫a,清清楚楚。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共识”将直接影响耗材的招标、采购和支付等环节。原来耗材是庞杂,有了编码标准后将去掉“杂”,变为庞大,消除了之前招标采购环节因产品信息差带来的“麻烦”,再由此影响到支付环节。
事实上,《通知》发布的当天,国家医保局也一并发布了《关于开展医保药品、医用耗材产品信息维护的通知》,对药品、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及进口产品的国内注册代理人的产品进行信息维护。
维护品种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药品,以及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单独收费医用耗材。
其中一项维护要求为,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单独收费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发生新增、删除或变更时,应进行实时维护。
(来源: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