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IVD)是目前医疗器械产业投资中最热门的细分领域,医保控费、国内企业技术提升使IVD成为未来本土产品实现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在行业竞争结构呈现小、散、乱的环境下,本土企业、跨国企业如何迎接分级诊疗、社会资本办医带来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投资者更青睐怎样的IVD企业?近日,在CHC医疗咨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上,与会人士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土企业:修炼内功
问: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县级医疗市场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生化、免疫领域的IVD企业如何把握机遇?
赵卫国:本土IVD产业刚起步,企业还处于“学徒阶段”,大多数是把国外先进的平台嫁接到中国,在工艺上进行一定改进,从而实现本土化研发和生产,真正创新性的平台很少。但与10年前相比,我国的IVD行业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点滴的改进与创新积累到一定的阶段相信会有质的创新。
与渠道、品牌更具优势的跨国企业合作会有很好的机会,但初创期IVD企业通常是先拿生产注册证、打开销路再完善质量,只有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强内功修炼,才有可能与国际品牌合作。
林苑:从过去3~5年来看,包括县级医院在内的二级医院患者流量的增速达到24%,大约是三级医院的3倍,县级医疗市场对医疗服务内容、医疗产品和质量的需求也随之提升。
对强生、罗氏等跨国企业来说,首先要考虑公司是否有合适的产品提供给二级医院,以往供给三级医院产品中的高端功能在二级医院可能用不上,如果产品功能满足需求又能降低成本,那就很有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哪些疾病领域的患者会从三级医院转到二级医院,我们发现肿瘤的早期治疗、骨科手术和慢病管理等方面的患者在增加,企业在产品组合上可以给予更多关注,加快产品研发及上市流程。
除了产品本身,销售及售后网络也是下沉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全国8000多家二级医院分布在县级、地级市,外企靠自建团队来开拓市场成本比较高,就得更多地与本土企业合作。实际上,外企与本土企业可以构建一个生态体系,在产品生产、物流、渠道、售后服务等环节都有合作机会。
趋势:一体化、定量
问:投资人更偏好怎样的IVD产品?
陆勤超:IVD行业在中国的机会巨大,同时也有本土企业致力于走出国门,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可能性也在加大。从国际趋势来看,分子诊断领域增速快,但生化、免疫仍占据IVD市场主流,也是投资热点。
外企一般既做诊断设备也做试剂,甚至做全自动的免疫生化一体机,而本土企业大部分是分开的。我们看重仪器试剂一体化的IVD企业,如果在一方面很强,另一方面有稳定靠谱的合作伙伴也是不错的标的。
POCT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与国外相比,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多、人群大,更需要POCT产品,肿瘤、心血管、感染性疾病是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
国内创业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活下来”,不建议开始就做与BD、强生等企业直接竞争的产品。因此,我们不会选择最主流的业务领域,而会选择着眼于特殊市场角度的公司。
周丹旦:体外诊断从定性到定量是必然趋势,但国内在精密仪器、器械加工及微控制技术上存在短板,无论是大型设备还是小型仪器,定量对这些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会更受青睐。IVD创业公司可以首先考虑仪器问题,这个门槛比诊断试剂高,不容易被替代。
创新难点:市场准入复杂
问:目前国内企业的研发策略多以跟随国外先进产品为主,为什么少有真正创新的平台诞生?
赵卫国:除了技术本身的限制,全新产品想要证明自己就要得到医院、物价、发改委等各个部门的认可,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缺乏做完全创新产品的动力,很多投资者也没有耐心去长期培育一个创新技术。
林苑:创业者和投资者的耐心都非常重要,创新产品顺利上市需要长期积累。外企在整个产业链上已经有比较完备的体系,可以找到好的合作伙伴一起推进研发,比如很多创新产品来自临床医生的创意,企业研发出产品让更多的KOL参与临床试验和使用规范制定,到了产品上市,医院早已认可产品。
陆勤超: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更愿意投资被临床验证并接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很难投资一个完全创新的产品。在国内做市场需要每个省去申请物价、进入各个医院,过程太长。在市场渠道上,创业公司可以在后期引入产业投资者,利用现成的销售网络快速占领市场。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