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的到来,让“辅助生殖板块”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据东方财富网显示,5月31日“三孩”政策发布当天,资本市场“辅助生殖”板块增长3.09%。
在我国,辅助生殖市场一直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约有478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在不孕症患病率上升和“二孩”政策激励等因素影响下,2014~2018年,我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以13.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18~2023年将以14.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三孩”政策下,预计未来将迎来更高的增长。业内人士透漏,IVF(试管婴儿服务)费用大约为6万元一周期,其中PGT(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为2万元~3万元一周期,未来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贝康、锦欣独占辅助生殖资本市场
与庞大的市场规模相对比,我国专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企业数量却屈指可数,其中包括贝康医疗、锦欣生殖、丽珠集团、亿康基因以及韦拓生物等。值得注意的是,贝康医疗、锦欣生殖第一时间享受到了“三孩”政策红利,两家企业港股全面拉升。数据显示,贝康医疗5月31日最高涨幅超15%;锦欣生殖超17%。
2020年2月,贝康医疗的PGS(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绿色通道,是国内唯一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三代试管检测产品。2020年贝康医疗还交出了一份较为亮眼的“成绩单”:企业年度营收达8110万元,同比增长45%;毛利达2771万元,同比增长5%。
锦欣生殖则专注于辅助生殖的IVF市场,成为辅助生殖龙头企业。受2020年疫情影响,锦欣生殖疫情期间全年营收有所下降。据锦欣生物年报显示,2020年收益约14.26亿元,同比减少13.5%;年内纯利约2.60亿元,同比减少38.1%。
在医疗器械领域,除了以上的企业外,还包括威高、博奥以安图等少数国内企业开设辅助生殖相关业务,服务于该市场领域。
多方因素收紧辅助生殖入行门槛
千亿辅助生殖服务市场连年增长,为何企业甚少入局?辅助生殖是杂糅了道德风俗、社会文化和医学科技的“混血儿”。在我国,辅助生殖技术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还一直受到法律的严格管控。
2001年2月,我国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和《人类精子库管理办法》,由此开始正式规范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技术的发展。2001年5月,《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人类精子库技术规范》和《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出台,后在2003年10月1日进行修订,并沿用至今。2006年4月,我国发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培训基地认可标准及管理规定》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校验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步骤。2015年,原国家卫计委制定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规划指导原则(2015版)》《关于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审批的补充规定》。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显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分为人工授精(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及其各种衍生技术。其中,衍生技术包括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胚胎冻融以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等。由于涉及道德伦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原因,代孕以及克隆等方面技术在我国法律层面上已被明令禁止。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517家,经批准开展PGD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70家,约占全国辅助生殖机构总数的13.5%,其中90%集中在公立医院。
垄断危机促使企业抢占本土市场
辅助生殖领域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PGT试剂等)、辅助生殖固体耗材、辅助生殖专用仪器,并均属第Ⅱ、第Ⅲ类产品。不过,我国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市场仍是进口垄断“重灾区”,95%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占据。连年不孕率增长,辅助生殖产业将会成为市场刚需。在市场需求增长以及垄断压力下,本土企业加大生产研发力度,力求抢夺本土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产产品审批数量也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据众成医械大数据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今,我国共有66项辅助生殖医疗器械产品获批,其中国内产品37项,进口产品29项。
在地区分布上,我国获批产品多来自广东、江苏等地区,其中广东以9件产品位居全国首位,占比28%。
在进口产品上,辅助生殖医疗器械获批产品多来自美国、瑞典等国家,其中美国产品获批数为15项,瑞典7项,分别位居第一、第二。
未来,本土辅助生殖医疗器械企业在加大研发生产力度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优势,聚焦运营管理和渠道建设,结合本土特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从而提升品牌影响力,有效实现进口替代。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